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RSS
当前位置:首页 > 干部工作 >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探索竞争性选拔干部新路子

发布时间:2011-03-09  来源:中组部党建研究网

  竞争性选拔干部是近年来受干部群众欢迎的改革措施之一。近两年来,江西省九江市把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重要途径,在选人用人中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量准、一盘棋走活”,积极探索创新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和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模式,不断提升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优秀的干部比出来。在坚持干部选拔任用“重德才、重公认、重实绩”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拔力度,努力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增强计划性。市委根据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定期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配备情况进行分析,把竞争性选拔作为干部选拔的一项重要制度固定下来,每年合理安排,逐步增加比例,确保常态有序开展。二是注重广泛性。一方面,探索不同类型岗位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有效途径,多层面、多类别联动,实行专业技术型岗位公选、党政部门重要岗位推选、军转干部安置岗位比选、单位中层岗位竞选;另一方面,扩大选人视野,在遵循《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前提下,克服论资排辈,统筹考虑竞争职位层次、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行性,科学制定资格条件,扩大参与对象广度,部分职位面向全国公选,形成有效竞争,达到“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适、适中选强”。三是强化制度性。以完善差额选拔干部办法为重点,把竞争性选拔工作经验运用到日常干部选拔任用中,先后推出《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暂行办法》、《后备干部选拔管理办法》、常委会票决制、“两公开、四差额”选任制等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20多项,使竞争性选拔和日常选拔工作同步推进,营造了“凭实力竞争,让真才胜出”的环境,不仅选拔出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也让优秀人才梯次涌现、备用结合,为加快发展挖掘和储备了一大批人才。

  二、推进干部工作民主,让多数人来选人。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引入竞争机制有机结合,不断拓宽群众有序参与的渠道。一是扩大提名。坚持多种渠道提名与多种方式提名相结合,强化提名责任追究,改变以往重要岗位干部人选多由组织或少数人提名的做法,实行县区党政正职新任人选由市四套班子成员和市委全委会委员民主推荐,2010年还扩大到市直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提名。规范推荐。市委把所有拟任职位人选的提名权扩大到群众,实行无记名投票推荐,并且明确规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数必须达到本单位职工的80%以上,并适当吸收“两代表一委员”和服务对象代表参加推荐会议;凡得不到本单位、本系统职工和服务对象代表中的大多数推荐的,一律不作为考察对象,实现由“多数人选人”、由“知情人选人”。差额选拔。坚持完善公选干部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等差额选拔方式,引入比较机制,按照“一个职位、选三考察、推二票决、择一任用”的程序和标准,一路差额、全程竞争、全面选优,使干部的择优实现充分竞争、严格甄别、公开比较、民主产生。注重公认。在面向本地本单位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时,打破先“考”后“选”的习惯性做法,把推选作为初始关,让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在第一关中凸现出来。如在面向全市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公开选拔县级领导干部时,明确资格条件后,由各县(市、区)召开四套班子成员、乡镇党政及县直部门一把手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民主推荐会,每个县推选出若干名一贯表现出色的干部参加下一轮考试,为“好中选优”打下了基础。

  三、增强干部的能岗相适度,让干得好的考得好。针对一些干部“会干不会考”、“会考不会干”,切实改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程序和办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一是注重能岗相适应。为使公选干部能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探索实行对公选职位“打包”招考,先不确定具体职位,只明确任职方向,最后根据个人德才表现和考察情况,安排到合适岗位。有的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也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克服了“单纯以分取人”的弊端。二是注重按岗命题。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改进考试方法,把职位所需的核心素质和能力要求体现到考试内容之中,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导向,做细职位分析,采用公开竞职演讲、现场解答专家提问、安排解决现实问题,以及进行必要的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测试和胜任特征模型分析。三是注重实践识人。建立动态化的竞争选拔机制,适当延长考察周期,拉长竞争跑道,把选出来的干部放到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接受组织的评议。2010年,为强化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工作,一次性选拔20名副县级干部,拟任人选确定后,先不直接到任,而是放到国企改制、土地和房产清理等重点难点工作一线竞知、竞智、竞能、竞性,进行8个月的实践磨炼、跟踪考察,实现了考试、考核、考验与使用的有机结合,也使这批干部从“公选”到“公认”。

  四、提高干部工作公开度,让选人用人在阳光下运行。在干部工作中坚持消除神秘、打破封闭、树立公信,努力增强开放性,增加透明度。一是以信息公开吸引群众关注。在竞争性选拔干部过程中,只要是适合公开的事项,都尽量让党员干部、社会各个层面和广大人民群众知晓。2010年,市委探索构建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决定选派100名青年干部,采取清华学习——党校培训——双向挂职“三步走”的方式进行培训,由于信息公布及时,全市30岁以下符合条件的干部全部报名。二是以主动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干部工作既要做也要说,掌握尺度,加大力度,大力挖掘和宣传干部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建立情况公开发布制度,及时加大宣传,引导舆论导向。三是以接受监督赢得群众认同。在组织公开选拔时,拓宽监督渠道,前移监督关口,摒弃“暗箱操作”,主动接受纪检部门全程监督,积极开展组织部门内控监督,自觉接受各界群众社会监督,搞好来信来访调查核实,做到“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同时,大力推进干部监督进社区,完善信访、电话、互联网“三位一体”的群众举报网,以公开透明赢得人民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认可,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和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作者为中共江西省九江市委书记)

通知公告
最后更新
部长信箱
举报电话12380